楚辞中有云,沧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吾缨;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这是渔夫对屈原的一句规劝,世间万物本就五光十色,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尔来两千年,这句话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,甚至作为辩证思想的一种申辩,它慢慢渗入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,指引着的文人志士浩浩荡荡地趟过了两千年的历史长河。殊不知,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!屈原最终自沉湘江,永辞人寰,这也是屈原对渔夫无声的回答。
沧浪之水是对身处环境的一种隐喻,清兮浊兮实为治世乱世。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,人们很容易就得到满足,怎么界定是清是浊呢?
世间万物皆有比较,有是才有非,有善才有恶,有清才有浊。这两个对立的面,表面上是对立的,实际上是相互包容、相互渗透的。世界不是非黑即白,而是一抹精致的灰。
所谓清浊,只不过是人们心中的念想,希望得其志,有所为,则顺流为清,逆流为浊。孔子曰:清斯濯缨,浊斯濯足,自取之也。
清浊全在于自己。
然而渔夫却言世人皆浊,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?面对清浊,渔夫选择沉浮其中。我想这也是屈原拒绝他的原因吧。倘水清兮,濯缨后便不再清,倘水浊兮,人人濯其足,水将成为死水。面对混乱的社会,不凝滞于物,而能与世推移看似取世之道,实则投机取巧。清者自清,洗净的脚放进浑浊的水中清洗,还能比之前更干净吗。所谓濯,是清洗之意。余以为,濯是一件自私自利之事,水本无意清浊,却总是接尘纳垢。社会是好是坏都在那里,倘若人人都是趋利避害,曲意逢迎,社会只会向着更虚伪的黑暗发展。
老子云:和其光,同其尘,是谓玄同。面对复杂的社会,老子主张无为而治。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,而是不过多地干预。这也是老子主张自修的原因之一,随波逐流也未尝不是一种遗世而独立,无为而有所为。
灵均去后楚山空,澧阳兰芷无颜色。
是以观之,屈原以皓皓之白委身浑浊之流,净化了千年的历史长河。逆流而上的杀生成仁,使后来者明志致远,前赴后继地浪里淘沙,沧浪之水才能清远流长。然而怀才不遇却是大部分人面临的现实,然余以为,沧浪虽阔,却百川汇之。做好自己,纠正目所及、力能及的错误,使自己的这一支清净明澈,终有一日会汇于沧海。